GF91.60-P-2012FG
促动辅助防护装置, 功能
21.04.2016
功能要求, 概述
•
电路 15R 接通
i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 (N73) 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HMI) 将电路 15 的状态发送至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 (N2/10).
促动辅助防护装置, 概述
辅助防护装置监控前排乘客座椅的承载状态及安全带状态 (已系或未系),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其触发行为.
辅助防护装置触发功能包含以下子功能:
•
系统监视的功能顺序
•
评估前排乘客座椅承载状态的功能顺序
•
检测安全带状态的功能顺序
•
撞击检测的功能顺序
•
正面碰撞的功能顺序
•
发生侧面碰撞时的功能顺序
•
追尾的功能顺序
•
翻车的功能顺序
•
发生碰撞时附加功能的功能顺序
系统监视的功能顺序
电路 15R 接通时, 促动以下指示灯:
•
仪表盘 (A1) 中的辅助防护装置警告指示器
•
前排乘客气囊功能 OFF (关闭) 指示灯 (N72/1e1) (装配前排乘客气囊自动关闭/代码 U10)
•
前排乘客气囊功能 ON (开启) 指示灯 (N72/1e2) (装配前排乘客气囊自动停用/代码 U10)
成功自测后 (4 秒), 辅助防护装置指示灯随后关闭.在装配前排乘客气囊功能自动关闭/代码 U10 的车辆中, 前排乘客气囊功能 ON (开启) 指示灯或前排乘客气囊功能 OFF (关闭) 指示灯指示前排乘客气囊的相关状态.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辅助防护装置警告指示灯的开启请求发送至仪表盘.相应的前排乘客气囊指示灯 (装配前排乘客气囊功能自动关闭/代码 U10) 的开启请求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主机 (A26/17), 车载智能信息系统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A), 音频/驾驶室管理及数据系统 (COMAND) 控制板 (A40/9) (Touchpad (唯一)/代码 446 除外) 或 Touchpad (A105) (装配 Touchpad (唯一)/代码 446) 和下部控制板局域互联网 (LIN A3) 发送至上部控制板控制单元 (N72/1), 后者随后直接促动相关的前排乘客气囊指示灯.
车辆行驶时,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持续监控辅助防护装置并通过仪表盘中的显示屏和辅助防护装置指示灯向驾驶员报告故障.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相应信息的显示请求发送至仪表盘.故障存储在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评估前排乘客座椅承载状态的功能顺序
在装配前排乘客气囊功能自动关闭/代码 U10 的车辆中, 根据前排乘客座椅的承载状态调整乘客侧防护装备的触发行为.
检测安全带状态的功能顺序
防护装置的展开行为根据安全带的状态 (已佩戴或未佩戴) 进行调节.相应安全带的状态通过相关的安全带锁扣开关进行确定:
•
驾驶员座椅安全带锁扣开关 (S68/3)
•
前排乘客座椅安全带锁扣开关 (S68/4)
•
左后座椅安全带锁扣开关 (S68/11)
•
右后安全带锁扣开关 (S68/12)
驾驶员座椅安全带锁扣开关和前排乘客座椅安全带锁扣开关的状态直接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读取.
后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 (N10/8) 直接读取后排安全带锁扣开关的状态并通过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B),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其发送至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
i
后排中间安全带锁扣开关 (S68/14) 的状态不会影响辅助防护装置的触发行为.
撞击检测的功能顺序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评估以下传感器的信号, 区分:
•
正面撞击
•
侧面碰撞
•
追尾
•
翻车 (沿车辆纵轴)
为此, 评估以下传感器的信号:
•
集成式传感器
•
左侧侧部气囊传感器 (A53)
•
右侧侧部气囊传感器 (A54)
•
左侧正面加速度传感器 (B48/1)
•
右侧正面加速度传感器 (B48/2)
•
左前车门压力传感器 (B48/7)
•
右前车门压力传感器 (B48/8)
•
左后车门压力传感器 (B48/9) (装配后排侧部气囊/代码 293)
•
右后车门压力传感器 (B48/10) (装配后排侧部气囊/代码 293)
传感器信号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读取.
此外, 还会评估车辆的横向加速度.这由集成在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检测.
i
型号 213
带代码239 (增强型限距控制系统(Distronic Plus))
型号 213
带代码23P (加强型驾驶辅助组件)
型号 213
带代码258 (防撞辅助系统(COLLISION PREVENTION ASSIST))
型号 213
带代码P20 (驾驶辅助套件)
借助雷达评估周围环境, 监控车辆前方交通区域.进而能够提前探测即将发生的碰撞.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触发点.在装配驾驶辅助组件增强版/代码 23P 或驾驶辅助组件/代码 P20 的车辆中, 还会监控车辆后方的交通区域.
正面碰撞的功能顺序
可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 前排乘客座椅的承载状态和安全带的状态, 触发防护装置.
可以点燃以下点火管 (至多):
•
驾驶员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R12/1)
•
前排乘客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R12/2)
•
前排乘客气囊点火管 1 (R12/4)
•
前排乘客气囊点火管 2 (R12/5)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左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R12/6)
•
右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R12/7)
•
驾驶员气囊点火管 1 (R12/13)
•
驾驶员气囊点火管 2 (R12/14)
•
驾驶员膝部气囊点火管 (R12/25)
•
前排乘客安全带束力限制器 (R12/26)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或日本版/代码 498)
•
驾驶员安全带束力限制器 (R12/27)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或日本版/代码 498)
•
驾驶员腰部安全带拉紧器点火管 (R12/37)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前排乘客腰部安全带拉紧器点火管 (R12/38)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前排乘客气囊放气阀点火管 (R12/44)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左后安全带气囊点火管 (R12/51) (车型 213.0, 装配安全带气囊/代码 306)
•
右后安全带气囊点火管 (R12/52) (车型 213.0, 装配安全带气囊/代码 306)
•
惰性保护系统点火管 (R12/69) (采用替代制冷剂/代码 2U8 和汽油发动机)
i
如果触发惰性保护系统点火管, 氩保护气就会从气缸中流出, 然后流入发动机舱.这样可以取代发动机附近区域空气中的氧气, 从而降低火灾风险.从而避免因空调系统中流出制冷剂而导致火灾的风险.
点火管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促动.
考虑以下情形:
•
驾驶员座椅的位置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利用驾驶员座椅位置检测开关 (S68/19) 的状态确定驾驶员气囊的相应触发时间.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读取驾驶员座椅位置检测开关的状态.
•
前排乘客座椅的位置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利用前排乘客座椅位置检测开关 (S68/20) 的状态确定前排乘客气囊的相应触发时间.但是, 这仅适用于探测到前排乘客座椅已承载的情况下.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读取前排乘客座椅位置检测开关的状态.
•
前排乘客座椅的承载状态:
•
如果前排乘客座椅未承载或者承载有儿童座椅并且没有系上安全带, 就不触发前排乘客侧防护装置.
•
如果前排乘客座椅未承载或者承载有儿童座椅但安全带已系, 就不触发前排乘客气囊.
•
如果前排乘客座椅载有乘客但未系安全带, 就只触发前排乘客侧的前排乘客气囊.
•
驾驶员安全带锁扣状态:
如果安全带未系, 就不触发驾驶员侧的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腰部安全带拉紧器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和安全带束力限制器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或日本版/代码 498).
•
后排安全带锁扣的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任何防护装置.
发生侧面碰撞时的功能顺序
可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 前排乘客座椅的承载状态和安全带的状态触发防护装置.
可能点燃以下点火管 (至多):
•
驾驶员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TR [GUS]) 点火管
•
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TR [GUS]) 点火管
•
左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
右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
驾驶员侧部气囊点火管 (R12/9)
•
前排乘客侧部气囊点火管 (R12/10)
•
左后侧部气囊点火管 (R12/11) (装配后排侧部气囊/代码 293)
•
右后侧部气囊点火管 (R12/12) (装配后排侧部气囊/代码 293)
•
左侧车窗气囊点火管 (R12/22)
•
右侧车窗气囊点火管 (R12/23)
点火管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促动.
考虑以下情形:
•
前排乘客座椅的承载状态:
•
如果前排乘客座椅未承载并且也没有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紧急拉紧器和侧部气囊.
•
如果前排乘客座椅已承载 (乘客或儿童座椅) 但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
驾驶员安全带锁扣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驾驶员侧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
后排安全带锁扣的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后排相应的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追尾的功能顺序
根据碰撞的严重程度和安全带的状态触发防护装置.
可能点燃以下点火管 (至多):
•
驾驶员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TR [GUS]) 点火管
•
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TR [GUS]) 点火管
•
左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
右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
驾驶员腰部安全带拉紧器点火管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前排乘客腰部安全带拉紧器点火管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点火管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促动.
考虑以下情形:
•
驾驶员/前排乘客座椅安全带锁扣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任何防护装置.
•
后排安全带锁扣的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任何防护装置.
翻车的功能顺序
根据安全带的状态触发防护装置.
可能点燃以下点火管 (至多):
•
驾驶员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TR [GUS]) 点火管
•
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ETR [GUS]) 点火管
•
左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
右后安全带紧急拉紧器点火管
•
左侧车窗气囊点火管
•
右侧车窗气囊点火管
•
驾驶员腰部安全带拉紧器点火管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前排乘客腰部安全带拉紧器点火管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点火管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促动.
考虑以下情形:
•
驾驶员/前排乘客座椅安全带锁扣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安全带紧急拉紧器和腰部安全带拉紧器 (加拿大版/代码 460 或美国版/代码 494).
•
后排安全带锁扣的状态:
如果未系安全带, 就不触发后排相应的安全带紧急拉紧器.
发生碰撞时附加功能的功能顺序
发生碰撞时的附加功能包含以下子功能:
•
启用危险警告闪光灯功能的功能顺序
•
开启车内照明的功能顺序
•
打开中央锁止系统的功能顺序
•
打开侧窗的功能顺序
•
关闭发动机的功能顺序
•
关闭空调系统 (A/C) 的功能顺序
•
触发烟火式分离器 (K88) 的功能顺序 (车型 213.050)
•
停用高电压部件的功能顺序 (车型 213.050)
•
关闭辅助加热器的功能顺序 (装配辅助加热器/代码 228)
•
自动紧急呼叫的功能顺序 (装配 HERMES UMTS/代码 360 或 HERMES LTE/代码 362)
•
启用碰撞响应式方便下车功能的功能顺序 (装配记忆组件/代码 275)
启用危险警告闪光灯功能的功能顺序
自动启用危险警告闪光灯功能, 以便在发生事故时通知其他道路使用者.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 (N10/6).然后, 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启用危险警告闪光灯功能.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直通线路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随后, 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在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上生成冗余碰撞信号.
开启车内照明的功能顺序
为了在发生事故后为车辆乘员或人员提供帮助, 使他们更容易地确定自己在车内的位置, 车内照明自动开启.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然后, 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启用车内照明功能.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直通线路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随后, 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在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上生成冗余碰撞信号.
打开中央锁止系统的功能顺序
发生事故后, 就通过中央锁止系统自动解锁所有车门, 行李箱盖或掀开式尾门和行李箱盖.车门解锁可让救援人员接触到车内所有可能受伤的人员.解锁行李箱盖或掀开式尾门, 能够获得危险警告三角板和急救药箱等辅助工具.解锁油箱盖, 可以获得油箱盖上的 QR 代码, 救援服务人员利用该代码可快速确定相关的车辆救援卡.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以下控制单元:
•
后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
•
左前车门控制单元 (N69/1)
•
右前车门控制单元 (N69/2)
•
左后车门控制单元 (N69/3)
•
右后车门控制单元 (N69/4)
等待 10 秒后解锁中央锁止系统.发生追尾时, 中央锁止系统立即解锁.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也通过直通线路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随后, 前信号采集及促动控制模组 (SAM) 控制单元在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上生成了一个冗余碰撞信号.
打开侧窗的功能顺序
当触发烟火防护装置时, 车内会产生烟雾颗粒.前排侧车窗通过电动车窗升降器自动开启并留有缝隙, 以便使这些烟雾颗粒迅速扩散.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以下控制单元:
•
左前车门控制单元
•
右前车门控制单元
前车门控制单元执行此请求, 而侧车窗打开.
关闭发动机的功能顺序
发生事故后, 发动机自动关闭并停止输送燃油, 以降低火灾风险.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 底盘 FlexRay (Flex E), 动力总成控制单元 (N127) 和发动机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C)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共轨喷射系统柴油机 (CDI) 控制单元 (N3/9) (柴油发动机) 或电控多端顺序燃料喷注/点火系统 (ME-SFI [ME]) 控制单元 (N3/10) (汽油发动机).然后这会让发动机关闭并且燃油供应停止.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还会通过直通线路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共轨喷射系统柴油机 (CDI) 控制单元或电控多端顺序燃料喷注/点火系统 (ME-SFI [ME]) 控制单元.
关闭空调系统 (A/C) 的功能顺序
为防止事故后有害气体进入车内, 智能气候控制单元 (N22/1) 就会关闭空调和空气内循环风门.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智能气候控制单元, 后者执行上述请求.
触发烟火式分离器的功能顺序 (车型 213.050)
为降低事故后发生火灾的风险, 触发烟火式分离器, 将蓄电池线从车载电气系统上断开.
在壳体内, 蓄电池线被用作带预定断点 (3) 的母线.发生相应的碰撞事件后, 烟火式分离器由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促动.促动后, 室 (1) 内会积聚一定压力.然后, 活塞 (2) 移动至预定熔断点, 进而断开母线.
时间顺序:
•
活塞在 300 微妙后开始移动.
•
母线在 450 微妙后完全断开.
P91.60-3611-71
停用高电压部件的功能顺序 (车型 213.050)
为降低事故后发生火灾的风险, 会自动关闭高电压部件.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底盘 FlexRay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动力总成控制单元.动力总成控制单元随后关闭高电压部件.
此外, 触发预熔保险丝 (F63), 中断控制终端线路 (电路 30c).高电压车载电气系统由于高电压部件上的电压降而关闭.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直接促动预熔保险丝.
关闭辅助加热器的功能顺序 (装配辅助加热器/代码 228)
为降低事故后发生火灾的风险, 辅助加热器会自动关闭.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 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智能气候控制单元和智能气候局域互联网 2 (LIN B8-2)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辅助加热器控制单元 (A6n1).辅助加热器随后永久关闭.
自动紧急呼叫的功能顺序 (装配 HERMES UMTS/代码 360 或 HERMES LTE/代码 362)
发生事故后自动进行紧急呼叫.
根据相应变速箱的类型, 以下数据被发送至梅赛德斯-奔驰紧急呼叫中心 (Mercedes-Benz Emergency Call Center):
•
车辆全球定位系统 (GPS) 位置数据
•
已知的上次车辆路线的全球定位系统 (GPS) 位置数据
•
行驶方向
•
车辆识别号
•
预估的事故严重程度
•
预估的车内人员数量
•
车辆驱动类型
启用碰撞响应式方便下车功能的功能顺序 (装配记忆组件/代码 275)
为使驾驶员更方便地离开车辆或使急救人员在发生事故后更方便地将驾驶员移出车辆, 受到碰撞之后, 转向柱在下列情况下自动向上移动至预定位置:
•
驾驶员车门打开
•
电路 15C 接通变化为电路 15C 断开
辅助防护装置控制单元通过用户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电子点火开关控制单元和车内控制器区域网络 (CAN) 将碰撞信号发送至驾驶员座椅控制单元 (N32/1), 后者用于控制碰撞响应式方便下车功能.
触发辅助防护装置的电气功能原理图
PE91.60-P-2055-97DBA
辅助防护装置的系统部件概述
GF91.60-P-9996FG